第612章 律法不公,则失信于民(1 / 2)

事先没有一点风声传出来的事情。</p>

即便是徐有贞,也拿不准,搞不懂。</p>

即便有了些许的想法,也不敢再这个时候,当着詹杨的面,随意都说出来。</p>

不过,徐有贞可以确定是,大明朝肯定要出大事了……</p>

这是必然的。</p>

詹杨看着徐有贞道:“徐都御史,我们要不要去看一看,陛下走了没有,若是走了,你也好去李首辅那里探探口风,不至于被动啊。”</p>

听着詹杨的话,徐有贞苦笑一声说道:“去找了李贤,他也不会对我说的,到时候,才是真的被动,算了,走一步看一步吧,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。”</p>

“不对啊,徐都御史,你不是说,李首辅因为曲阜衍圣公之事,欠了您一个大大的人情吗,找他问点事情,这人情不就也能还给你了吗?”</p>

徐有贞听着詹杨的话,苦笑一声。</p>

詹侍郎真是傻的可爱。</p>

徐有贞心中清楚,即便自己拉下脸,说着曲阜的事情,去找李贤,他也不会告诉自己发生什么事情的。</p>

而皇帝若是真的要动一些真章,做一些改变。</p>

明日朝会之后,自己一定会受到召见………</p>

也用不着让自己在夜晚的时候,来回踌躇。</p>

………………</p>

而此时的朱见深,正坐在马车之中,闭目养神。</p>

脑海之中全是他跟李贤的谈话……</p>

李贤说道:圣人之说,乃治国之本,可却有许多人,口是心非,说尽圣人之言,行尽苟且之事。</p>

律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,若律法不公,则失信于民,公允有失,则德行受损。</p>

平出于公,公出于道,德若有失,则无道无公亦是无平。</p>

唯有严苛律法,惩戒警示,方能减少诸多不公不正之事。</p>

在最后,李贤竟然提出了要重启太祖高皇帝时期的严苛律法,用来警示百官。</p>

李贤想要传递给皇帝的意思是,以前律法还要考虑人情,考虑为官者的道德标准,考量的东西多了,即便在完善的法律,也变得不再公允。</p>

只能用戒条,让官员们感到恐惧。</p>

只要感到恐惧之后,才不敢做出徇私枉法,偷卖人情,收取贿赂。</p>

朱见深听完李贤的话后,最初的时候还是有些担忧。</p>

太祖高皇帝行严苛律法,是基于他在国内的威望,以及他手中至高无上,不容别人染指分毫的权力。</p>

可朱见深本身是家天下传承下来的帝王,是很难达到那个高度的,要是也要行这种律法,遇到的阻碍肯定不小。</p>

首先中枢要有一帮有能力,且能扛得住锅的大臣紧紧的团结在皇帝的身边,但话又说回来,这帮大臣也有亲眷家属,门生故吏……</p>

若是真的知道了自己的家人,自己的学生犯了国法,他们是不是也会有徇私的可能。</p>

而李贤在看到皇帝的犹豫之后,立即主动承担了这件事情。</p>

他联合官员上奏。</p>

而后,他主动掌刑部事,在太祖旧制的基础上开始编撰新的大明律,并且到了后面,不止一次的表态,愿用余生全部精力,来做这件事情。</p>

李贤最后表态的话,确实让朱见深心动片刻,可他只是心动片刻,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李贤,并且回复李贤,兹事体大,他还要多想想。</p>